民乐传统>>《十面埋伏-SACD》(章红艳琵琶演奏)CCS SA 80106-----APE
0
全球首张使用最新DSDS录音技术录制,以SACD唱片发行的琵琶录音专辑,《十面埋伏-SACD》(章红艳琵琶演奏)CCS SA 80106 hZGoiWC <p@c%e,_ 演奏:章红艳 YnnpgR. 类型:琵琶独奏 bqugo 格式:SACD ]zp5 6U|xa 编号:CCS SA 80106 Bvzu{B% 制作:CCS(荷兰音乐频道唱片公司Channel Classics) 0kN;S
SX! 录音:北京音乐厅 xml@]N*D#E 价格:190元 RjS;Ck@; {FzL@!|| oI=7X*B9 荷兰音乐频道唱片公司(Channel Classics))(CCS) 2006年推出的名为 [NcS[*qp “Channel of Chiaa"的中国音乐录音系列。首先推出的《枫桥夜泊》(当代中国经典管弦乐作品集),由李心源指挥,中国交响乐团演奏;《十面埋伏》(章红艳琵琶演奏);《空山鸟语》(于红梅二胡独奏)三个专辑。录音地点北京音乐厅,采用世界著名音箱制造商B&W公司旗舰系列的805监听音箱、发烧线之王荷兰万登音响信号线制作公司最顶级的录音专用线。 ^NJ]~h{n$ Xx{ho4qq 《十面埋伏》(中国琵琶经典作品专辑),是被誉为中国“琵琶皇后”的章红艳在CCS公司的首张录音专辑,将同时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首张使用最新DSDS录音技术录制,以SACD唱片发行的琵琶录音专辑。音乐家出生的萨克斯先生非常赞赏章红艳女士的音乐和演奏,并将继续与其合作出版更多的录音专辑。 ""Ul6hRgv F#=XJYG1 CCS公司老板、制作人 录音师:加雷德.萨克斯(Jared Saghs) ~;St,Fw<< 萨克斯先生曾经担任过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的夏季音乐节首席录音师。1987年在飞利浦唱片公司担任录音监制和录音师,并为宝丽金(环球唱片)等等著名唱片公司做后期剪辑和母带制作。1990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Channel Classics)1996年,萨克斯参与飞利浦公司研究DSD录音技术和SACD唱片技术开发。2001年,他的唱片公司出版了世界第一张DSD录音的SACD唱片(柴科夫斯基“洛可可变奏曲”片号:165501)。从此Channel Classics唱片公司的唱片一律以DSD录音方式录制,只以SACD格式发行新的唱片。从2001年,萨克斯先生已经出版了60多张DSD录音的SACD唱片。 [?3*/*V `|K,E “6月21日荷兰奇诺唱片(Channel Classics)在华举办发烧试听会。著名录音师兼奇诺唱片总裁加雷德.萨克斯与中国区代表苏立华先生到场,向兴致勃勃的乐迷解释了SACD的原理和先进的录音理念,并举行了两款DSD录音的中国音乐唱片“枫桥夜泊”、“十面埋伏”全球首发仪式。活动随着琵琶演奏家章红艳现场演奏“龙船”PK唱片回放进入高潮。回放使用的是5台B&W805音箱,营造出逼真的音场。现场还举行了抽奖,奖品为奇诺唱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录音师李大康到场祝贺。”---人民音乐.留声机2006年第7期。 b *IJ + *S_e:^ 曲目介绍 ~~:w^(s9 $ tf;\R 01龙船 4 -)'a} O `-zdjc d 这是一首叙演端午节民间竞赛龙船来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乐曲。龙船竞赛有比演奏、比演唱、比表演杂技、比快等多种活动。在许多条龙船比快的竞赛时,是端午节龙船竞赛的最高潮。龙船上众桨疾摇,岸上与船上锣鼓齐鸣,岸上人们的欢呼声传到水面,腾向云霄。三段锣鼓,间插三个民间小调,活泼有趣的节庆风情,由琵琶生动的表现出来。 9xWC<i 97:1L4w.( 乐曲共有八段。一开始用琵琶模仿“三通鼓”,在每通鼓之后垫以锣鼓点。“三通鼓”用于古代战争中以击鼓催征。《龙船》选用了“三通鼓”显然是为了表现一个“竞”字。第二段引用了无锡民歌《下盘棋》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第一段出现的锣鼓声在第三、五、七段中循环再现。第四段同第二段近似,但加用了新的民歌素材,在音调上也有所变化。第六段用扫弦奏法烘托出欢腾跳跃的曲调,使乐队曲情绪更为热烈,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第八段是全曲的尾声,速度由慢渐快,主要用扫弦技法来渲染气氛,全曲在热烈欢腾中结束。乐曲中出现的四次曲调,前三次取材于民歌,最后一次是器乐曲《锣鼓四合》中之《玉娥郎》片段。为表现乐曲内容需要,对歌调不是发扬其优美抒情的特点与热烈的锣鼓声相对比,而是采用“弹”与“分”的技法演奏均匀的八分音符,后半拍为双音,以加强旋律进行的动力,犹如划船的人们同心协力,动作一致,破浪前进。琵琶还用长轮技法模拟唢呐循环换气以增强旋律的气势。 /UeLf$%ZW -1Y9-nn[m 02飞花点翠 Ke-Q>sm2Q VlKy6PSIg 崇明派琵琶名曲。乐曲描绘了霜寒时节风吹雪花映松柏,松柏青翠傲飞雪的清雅、高洁的意境。该乐曲最初见于江阴发现的《十二文板》抄本中。1916年崇明派琵琶名家沈肇洲编印《瀛洲古调》时收入此曲。乐曲共六十八节,是民间曲牌《八板》的变体,后刘天华以放慢加花手法进行加工,使之更加清雅秀丽,委婉流畅,带有浓厚的江南乐韵。该乐曲在琵琶技法的运用上,多以推、拉、吟、揉、打等技巧,使乐曲充满传统琵琶文曲所具有的那种轻柔细腻、淡雅秀丽、讲究韵味和意境的特征,尤其是经常出现用长轮奏出切分的小三度上下往复的滑音,别具一格,乐句结束处常用清越的泛音,这更为突出地表现了乐曲高洁、深远的意境。 _3$@s{k-TI 8+vZ9!7 03春江花月夜 )#-27Y "sLdkd}dj 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被柳尧章和郑觐文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起名《春江花月夜》。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 g-'y_'%0G D|I(2%aC 乐曲开头是“江楼钟鼓”,以琵琶模拟鼓声、箫和筝奏出波音,接着响起徐舒优美的旋律,描绘夕阳映江、晚风轻拂的初暮景色。 Z4FyuWc3 M9Gs^ 第二段“月上东山”,主题音调够高四度,旋律向上引发,表达了一种月亮缓缓上升的动感。 5zJkPki z
M6yUEg 第三段“风回曲水”,曲调层层下旋后又回升。 eydVWVN Z&8
7Aj 第四段“花影层叠”,出现四个快疾繁节的乐句。 \V@SCA' g+/%r91hZ 第五段“水深云际”,音乐先在低音区回旋,接着八度跳越,并运用颤音和泛音奏出飘逸的音响,表达了水天一色的意境。 4mOw[}@A <B
5^ 第六段“渔歌唱晚”,展现的是一段渔歌的旋律,柔美的箫声如悠扬的渔歌自远处飞来,表现了渔民悠然自得的形象,接着是稍快而有力的乐队合奏,气氛热烈,表达了渔人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 P# 2&?.d\ .lu:S;JSnS 第七段“洄澜拍岸”,进入了全曲的第一次高潮。在琵琶用“扫轮”技法奏出强烈的乐声之后,乐队全奏,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 Cw?AP6f% |)6(_7e9 第八段“欸乃归舟”,音乐呈反复式递升,筝划奏的声如流水的历音,速度的由慢而快、力度的由弱至强,表现了波浪层涌、橹声由远渐近的意境。 A/N*Nc dsDoPo0! 第九段“尾声”,节奏舒缓,表现船渐渐远去、江天一片宁静的夜色。 []Cvma1\
7'FDI`e[ 此曲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丝竹乐的艺术美,其艺术手法有以下几个特征:由静而动,则动而静;由远而近,则近而远;以景抒情,情寓于景。 2>Kq)Ii 43rM?_72 04阳春白雪 Qo wo2^,Y2z+ 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变体的循环再现,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 [i[G" %Q !
s,<hU# 《阳春白雪》流传有两种不同版板,“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汪昱庭所传,又名《快板阳春》,流传很广。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4j$kR BEvSX|M>x 《阳春白雪》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分七段:1·独占鳌头;2·风摆荷花;3·一轮明月;4·玉版参禅;5·铁策板声;6·道院琴声;7·东皋鹤鸣。小标题出自李芳园之手,与乐曲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l^xkXj #%VprcEK 全曲七段可分成起、承、转、合四个组成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 o^RdVSkU; n !
qm 起部:1·独占鳌头。曲首出现长达十七拍的“八板头”变体,它在以后三个部分的部首循环再现。原《八板》的旋律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润饰,运用“半轮”、“夹弹”、“推拉”等演奏技巧,音响效果独物有趣,使花簇的旋律充满活力。 YN] w_= h7Jo_L
7 承部:2·风摆荷花、3·一轮明月。这两个《八板》变体,在头上循环再现《八板头》之后,旋律两次上扬,在高音区上活动,表现情绪较为热烈。 ^
vI| 'R_U,9y` 转部:4·玉版参禅、5·铁策板声、6·道院琴声。在这三个段落中出现了不少展开性的因素。首先是乐曲结构的分割和倒装,并出现新的节拍和强烈的切分节奏。其二是运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乐时而轻盈流畅,时而铿锵有力。特别是6·道院琴声,整段突出泛音,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生命活力。 G_5sF|(mq cNC\w% 合部:7·东皋鹤鸣。是本部的动力性再现,在尾部作了扩大,采取突慢后渐快的速度处理,采用强劲有力的扫弦技巧,音乐气氛异常热烈。 OdQ>h$ gZ <0P`ct0,i 05大浪淘沙 1hZM)) V$
38 民间艺人阿炳(即华彦均)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创作的一首琵琶乐曲。反映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 hx4!P( o1 B2d$!Any 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成。但据杨荫柳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 4\pA^%73 ,<hXNN 乐曲共三段。开始的慢板段落是全曲的主体部分,篇幅较长。在短小的引子之后,主题呈现,旋律深沉苍劲,柔中带刚并富于感叹。时起时伏的音浪,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平和激愤。这个长达十一小节的主题,用段末扩充、换头、搭尾和通过出现清角音(fa)等变换旋律创作技法,变奏了五次,从多侧面揭示主题的音乐内涵。 js`zQx' zq!
2);, 第二段篇幅短小,是个过渡段落,主要用“摭分”指法演奏,并作重复和模进,音乐滔滔不绝,情调轻快,富有动力。 z+" :,# UQ|0Aqwq 第三段速度更快,旋律富有棱角,节奏坚定,音乐铿锵有力,表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气质,乐曲在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气氛中结束。 p8s2#+/ I#eIm3Y? 06十面埋伏 gZM{]GQ ?^BsR 传统大套武曲,亦名《淮阴平楚》,其前身是明代的《楚汉》。乐曲内容与《霸王卸甲》一样,描述楚汉相争,汉军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全胜楚军的故事。乐曲气势磅礴,重刻画汉军作为得胜之师的雄壮军威。其中“大战”段落更以琵琶独特的演奏按法,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军垓下大战的场面,故事性极强。 6?*iIA$b &4*&L.hPM^ 曲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华秋萍的《琵琶谱》,而在此谱之前,只有描绘同样题材的《楚汉》。 8e\a_R*(| 5YS`v#+ 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