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权威学者态度悄然转向:放弃从紧货币政策 -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一串紅
闲人
级别: 荣誉会员

多谢发贴的人[19340]

 权威学者态度悄然转向:放弃从紧货币政策 -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0
  面对高通胀和经济下滑并存的困境,专家建议,应当革新政策思维,放弃传统的总需求管理的宏观调控方式 K5c7>I%k  
)9sr,3w  
/dP8F  
面对当前高通胀和经济增长下滑并存的局面,上周六参加清华大学第三次经济形势讨论会的部分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当前主要的风险是经济下滑的风险,建议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增长,防止经济陷入“滞胀”泥淖。 k:uuJ|  
NByN}e  
在上述讨论会上,专家们认为,除了世界经济形势恶化之外,此次通胀将是长期的和全球性的。中国经济面临长期通胀、成本上升的困境。 cB"F1~z  
NbK?Dg8WJG  
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 A#07Ly8kXn  
Iy 8E$B;  
时至7月,各项半年度宏观经济数据逐步释放出来。日前商务部公布6月份出口增速跌破20%,引起了各方极大关注。外界普遍认为,20%的出口增速是一个敏感的临界点。 keq[ 6Lv  
`8 b6 /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在上述讨论会上指出,和2003年不一样,当前的出口增速下滑很大程度上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而通胀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在世界经济下滑和全球性通胀将可能长期存在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将面临较大的影响。 i:Ct6[  
9+;f1nV  
张燕生认为,中国面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是一个长期的必然趋势,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可能发生变化,一方面占总出口的50%的加工贸易可能转移,另外一方面国内的低成本和低技术将面临一个至少两年的调整期,这样中国的出口甚至GDP也将面临两年的调整期。 QvQf@o  
}4ghT(C}$  
而日本UFG证券公司北京办事处首席经济学家孙涛观察到,上半年中国加工贸易设备进口的金额在急剧下降,这表明国际投资者到中国的动力没有原来那么强烈,进口设备的大幅度减少可能导致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出口的减少。 rp[oH=&  
'krMVC-  
孙涛认为,如果把人民币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因素加进去考虑,可能6月份出口增长是一个负数,“出口可能没有过去想象的那么乐观,而是更悲观一些。” fkUH]CdaB  
nQYS{`hk  
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杨涛的研究发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几个大国的经济走向有先行于中国经济走向的迹象,当前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美国2008年一季度的GDP增长率只有1%,是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而且消费者信心指数也降到了30年以来的最低点。 .g`*cDW^=  
:phD?\!w8t  
天相投资董事长林义相认为,如果通胀是全球性和世界性的这一判断能够成立,那么通胀就是一个世界货币现象,而不是中国仅有的。人民币反通胀政策收效有限,因为主要的问题在于美元。 V6!73 iY  
"aO,  
林义相提出,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无法治理当前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流动性过剩主要是财务性的、投机性的,当前一方面投机性、财务性的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工商企业贷款困难,而从紧的货币政策“砍”的是工商企业的贷款。 h.+&=s!Nsy  
hO@v\@;r  
建议革新政策思维 /gy:#-2Gy  
l8d%hQVqT  
面对高通胀和经济下滑并存的困境,专家建议,应当革新政策思维,放弃传统的总需求管理的宏观调控方式,通过政策帮助企业化解生产成本压力,从而同时达到化解通胀压力和保持经济增长的目标。 gkn/E}K#  
 O,,n  
讨论会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认为,目前的问题是总供给方面即全社会生产者的生产意愿也出现了问题。在供给下降而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下滑的局面。 (uxQBy  
fvAV[9/ -  
他认为,此次总供给的问题根源在于总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三个半成本”都在上升: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环保成本和税收成本。其中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因为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见底,原材料成本上升更多是由于供求关系影响,而税收成本是人为的、可以改变的。 jN[6JY1  
|+=:x]#vV  
李稻葵认为,生产成本上升不仅是全球化的结果,也是普遍规律,当前不仅要实施总需求管理,更要实施总供给管理。 5pyvs;As  
_"Ke=v_5  
“中国能否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想办法帮企业通过成本上升这一关,如果成本能够降低,增加供给,一方面能够抵制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产量也不会下跌,经济就能保持增长。”李稻葵表示。 (pK4i5lT  
p$G3r0 @  
林义相说,宏观调控“受伤”的主要是 中小企业(行情 股吧),而中小企业对于中国经济作用巨大。对中小企业的调整是必需的,但是首先要让它们活下来,通胀时期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在竞争对手倒下之后,中国的中小企业将获得对上下游更多的定价权。 (cew:z H  
Q7aDl8Lxn  
!?M_%fNE  
n&78~@H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ok _{8z\#  
Zdg{{|mm  
<%f%e4 [  
网易声明:网易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顶端 Posted: 2008-07-15 04:17 | [楼 主]
spica
Os quiero para siempre.
级别: 论坛版主

多谢发贴的人[3191]

 Re:权威学者态度悄然转向:放弃从紧货币政策

咩意思?
歡迎光臨我的店鋪: http://shop57054641.taobao.com/
顶端 Posted: 2008-07-15 04:40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蓝调粤语 » 股金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