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由于沟通不足和配套措施不及时,封桥事件导致政府与民众互不信任
图片:
“一、二、三、四……”右手吃力地将单车扛上肩膀,左手紧紧握住木梯边缘,脚下踩牢横木,挺直身体,心中默念着数字,一级级向上攀爬……如此的景象出现在广东梅县丙村镇锦江桥桥头,已经超过20天。 so~vnSQ!x
W2CCLq1(
8月11日,因被认定为危桥,在梅县交通局、丙村镇政府等部门的主持下,两道与桥面同宽、约2米高的水泥墙,将锦江大桥——这条连接丙村圩镇梅江两岸最为便捷的咽喉通道,死死封住。 jfxW9][
(DzV3/+p^
突然而至的变故,打乱了当地数万居民原有的生活秩序,但无法阻挡一些人继续经此通行,他们很快就适应了通过木梯翻越水泥墙的过桥方式。 7M~w05tPh
;J"b% ~Gn
8月24日,官方试图将既有水泥墙加高一倍,以彻底阻绝民众翻墙过桥的危险行为,招致了部分居民的的强烈反对,只能暂时搁置。 9|Z25_sS
de.!~%D
与此同时,在当地论坛上,有关此次封桥事件的网络交锋也激战正酣。一位19岁的大学新生,在不经意间充当了其中的“意见领袖”。 ?.&]4z([
cVrses^yE
9桥墩7个被掏空 e0i&?m
y'ZRoakz)
61岁老桥随时崩落 i
#5rk(^t
h{ s- e.
2009年8月7日,一份来自广州的传真落到了梅县丙村镇政府负责人的案头。在这份《梅州锦江大桥检测、静载试验报告》中,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监测站作出结论:锦江桥部分构件破损十分严重,随时有崩落危险,为保障行人、车辆安全,应立即对该桥进行封桥处理,限制所有机动车辆及人群通行。 ^a=,,6T
FX+;azE7
透过这份由众多实验数据、计算公式和一系列桥梁建筑专业术语堆砌而成的报告书,锦江桥“病入膏肓”的确成为不争的事实。 u`Ew^-">
2=X\G~a
据了解,作为梅江上最早出现的三座桥梁之一,1948年建成通车的锦江桥,至今已历经了整整61年的岁月风雨。其间,虽经5次加固维修,但其衰老趋势却不可逆转。据梅县公路局技术人员介绍,2007年底,重型车辆已被限制通行锦江桥。 EeW %5/;
?k$3( -
2009年6月26日至30日,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监测站对锦江桥进行了全面“体检”。7月20日,正式检测报告出炉。质监部门将其技术状况等级评定为破损程度最高、“随时有崩落危险”的五类桥。 PCxv_Svf
gwvy$H
同时,根据丙村镇政府提供的相关图片,锦江桥病害的确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尤其是支撑桥面的9个桥墩,在水流的长期侵蚀之下,其中7个的底部基石几乎已被掏空。 Q+d9D1b
&"^,Ubfcn"
2009年8月7日,在接到相关报告之后,一场封桥运动,开始被当地有关部门快节奏筹备。 m"MTw@}SJ;
v!oXcHK/
8月11日,锦江桥即被正式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