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从涂博士的悲剧看全球性博士过剩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ildduck
级别: 论坛巡警

多谢发贴的人[11830]

 从涂博士的悲剧看全球性博士过剩

0
从涂博士的悲剧看全球性博士过剩 J( 60eTwQ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ffd390100fc6w.html?tj=1 4r$t}t gX  
P) #rvTDRw  
涂博士让大家惋惜。一个年轻有为的生命就这样离世而去了。涂博士的悲剧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制度的深层的市场规律。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全球性博士过剩的时刻来临了吗? 4esf&-gG  
3{z }[@N  
1994 年,我到美国读书。第一天,就遇到了我们实验室的一个博士后。他已经在我们实验室作了7年博士后了。一直无法在美国找到一个助理教授位置。当我看到他的求职简历的时候,我吃惊了。他已经在科技界最顶尖的杂志自然杂志和科学上分别发表了两篇论文,都是第一作者。在其他一流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已有30多篇。非科技界的朋友也许不了解在自然杂志和科学上上发表论文的难度。要知道这两分杂志是世界上公认的水平最高的综合性科学杂志。它刊载各个学科最重要的科学进展。大多数教授一生也未必有一次机会在这两份杂志上发表论文。也就是说,这为博士后已经是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了。就是这样一位顶尖的科学家,竟然不得作了 7年博士后。我不尽为自己的未来担心了。 2e &Zs%u  
c\opPhJ! 0  
随后,我有遇到了一位学化学的中国留学生博士后,他当时已经在科学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在其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已经超过100篇。他告诉我,他酷爱科学,只想在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不想去公司工作。一年后,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三篇论文,但是终于不得不放弃了科学理想,到一家公司去从事产品开发工作。 LBR_Q0EP  
(?(ahtT4T  
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位岩体力学博士,刚好与自杀的涂博士学的是一个专业。他告诉我,博士毕业以后,他找到了一份薪水微薄的专业工作,但是只干了4个月,就被裁员。两年来他只能在夜间超市打工。“在超市打工工资和我作专业工作时差不多”他这样告诉我。 on|>"F`pb  
M Cz3RZK  
e2v,#3Q\  
WJWhx4Hk  
在加拿大,许多博士毕业的电子工程师的年薪只有高压电线路作业工人的一半,而这些高压电线路作业工人只是高中毕业。在清洁工的队伍里,经常可以碰到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我开始怀疑,全球性博士过剩的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xi0&"?7la  
'_8Vay~  
现代的科学研究结构中,大学教授需要研究助手来协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而最廉价的研究助手就是博士生和博士后了。在美国,雇佣一个博士生只需要付他的助学金,大约每年15,000美元。雇佣一个博士后大约每年20,000美元到30,000美元。这个价钱比大多数建筑工人薪资要低。博士后已经从教授的跳板变成了一个终身职业,大量的无法找到教授职位的人,不得不在博士后的岗位上奋斗终生了。 ;Lx5r=<Hx  
JaEyVe  
科学研究只承认第一,在这个领域中你必须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和规律。而自然界未被发现的新领域是有限的,未被发现的科学规律也越来越少。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狄拉克曾经说过,那时(20世纪初)二流甚至三流的物理学家也能做出一流的工作,而现在,一流的物理学家作二流的工作都非常困难。物理学大师费曼指出,物理学的荣耀不会永存,我们可能已经到了物理学的终结阶段。研究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尚且如此,对岩体力学这样的土木工程学科,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能有几何呢? h 9/68Gc?6  
6O?O6Ub  
我提到的第一位博士后,他所从事的是未知领域最多的生物学科,也是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在这样的研究领域博士已经过剩,就不用说那些已经被充分发掘过的领域了。在这些领域,学术论文的价值实际上是权威说了算,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工作几经在20世纪就完成了。涂博士刚好从事的是这个领域的工作。 @EvnV.  
):\L#>:w  
中国目前的引进人才的机制,注重与大师和高学历。事实上,中国与美国和世界的差距主要在技术。这些中国急需的技术人才并不是博士,而是大量的硕士。在到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当中,学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生有80%在第二年就拿了硕士学位毕业找工作了。而学习其他科学的博士生,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前,几乎无例外的同时再读一个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或者数理统计的硕士学位,以备就业的多种选择。市场是残酷的,我大多数朋友都是以第二硕士学位就业,而在简历上只字不提原先的博士学位。 $!t!=  
[z?XVl<  
微软不是由博士们建立起来的,比尔盖茨本科都没有毕业。事实上大多数美国高新技术产业都是一些硕士甚至本科毕业生创造出来的。而中国现行的人才引进政策刚好将这些中国最需要的人才排斥在外。博士毕业,即不是杰出创造发明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爱因斯坦只是本科毕业,孟德尔也不是博士毕业。爱迪生中学都没有毕业。法拉第也只是学徒出身。引进人才不应该只盯着博士群体。 5UqCRz<,R  
)xU70:X  
在这个博士过剩的时代,博士生毕业之后在就业的压力下,必须给自己一个清醒的定位。你在导师的指导下可能已经做出了一些新的科学发现。但是,这个世界上也许根本就不需要一个新的和你的导师同样的研究实验室。在找到你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前,你和其他人一样,只是一个打工仔。博士毕业后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在社会上找到你自己的位置。我们不希望看到涂博士的悲剧重演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银纸:10 | 操作人: 山风流水 | 理由:
  • 顶端 Posted: 2009-11-02 09:37 | [楼 主]
    wildduck
    级别: 论坛巡警

    多谢发贴的人[11830]

     海归博士死于大学的“大师梦”

    《华商报》10月22日报道,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一名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给该博士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这位博士在遗书中说,“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T6{J[ h  
    l+g\xUP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回国后没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价……等等,被认为是海归博士自杀的原因。令人关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学 “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这就让人纳闷:引进的“学术骨干”,回国后为何难以开展科研?为何待遇如此之低? v%N/mL+5L  
    7 $AEh+f  
    浙大的“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国前,是否根据这些数据做过算术。这里不妨简单算一下,100位大师,按每位年薪50万计算(22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科带头人,最高年薪可达百万元人民币,50万年薪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半),就是5000万,再按每位科研启动经费200万计算(对“大师”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个亿。也就是说,仅100位“大师”就要花去两个来亿。还需要继续计算300位核心人才和 100个创新团队吗?这一路算下来,算到学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ZwQL="t  
    |L|)r)t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 $=?1>zvF  
    T;!7GW4E ?  
    100 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g[  
    4pNIsjl}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d67Q@ ')00  
     }NX9"}/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78a!@T1#  
    $ qOV#,@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e_mUO"  
    4wfT8CL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顶端 Posted: 2009-11-02 09:38 | 1 楼
    wildduck
    级别: 论坛巡警

    多谢发贴的人[11830]

     要让海外人才引得回留得住用得好

    昨日(10月22日)下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主办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发展论坛在大连世博广场举行。论坛旨在研讨人才基地发展,推进“千人计划”实施。***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李智勇,国资委副主任金阳,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杜金富出席了论坛。李智勇在讲话中指出,人才基地是吸引、凝聚和用好海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中央决定建设一批人才基地,就是要选择部分科技研发实力强、人才工作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单位,通过实行特殊人才政策和支持措施,集中引进一批海外高素质人才及其团队,促进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重点鼓励科技突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海外高素质人才引进计划的顺利实施。论坛上,十家人才基地的代表交流了建设人才基地的做法和经验。李智勇表示,一些意见和建议很有价值,将认真研究,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李智勇说,建立人才基地是“千人计划”的重要内容,中央关于实施“千人计划”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在符合条件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海外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李智勇要求大家充分认识人才基地工作的重要意义,各地和主管部门以及人才基地所在单位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承担起职责,共同抓好人才基地建设,要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大力引进海外高素质人才。要把引进海外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战略科学家和高层次领军人才作为人才基地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宽的眼界、思路和胸襟加大工作力度,抓紧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国际一流、匹配合理的人才队伍。符合条件的人选将通过“千人计划”给予支持。同时,人才基地也要在引进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上发挥作用。第二,要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引进人才的目的是为了用好人才。海外高素质人才回国,最看中的是事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条件仍有不小差距。建人才基地就是要建人才特区,为海外人才提供特殊环境、特殊平台和政策,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各地和主管部门以及人才基地所在单位要集中资源,优化政策,加大服务,在人事管理、经费使用、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创新,努力创造与国外条件相近、机制相通、文化相融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使海外高素质人才引得回,留得住,用得好。第三,要大胆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基地建设模式。要根据各自实际,探索吸引和应用国际高素质人才资源的模式。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人才基地要结合国家总体科技目标和重点关键技术突破的需要,引进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建设高素质研发团队。努力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成果,培育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努力形成支撑本地区科学发展的优势。要积极支持各地各部门,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建设各自的人才基地。第四,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人才基地建设。中央正在制定支持人才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各地各部门也要加大政策力度,大张旗鼓地宣传人才基地建设,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基地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使人才基地成为海外高素质人才最能发挥作用、最能产生效应的事业平台。
    顶端 Posted: 2009-11-02 09:38 | 2 楼
    wildduck
    级别: 论坛巡警

    多谢发贴的人[11830]

     海归博士之死,到底是谁之过?

    三十出头的海归博士涂序新,于回国三个月之余,在浙江大学十一层高楼上纵身一跳,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自杀行为,近日内惊动了海内外无数网民。他在遗书留下的几个字,成了大家惋惜叹息的焦点:“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b2a'KczV  
    qv.[k<~a>  
    我读到这则新闻的第一个感觉是,这位海归博士太脆弱,他太把功利当回事儿。虽然我的这种感觉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不能否认,过份在意名利的人,活得太累,死无其所。用这种方式结束生命,很不值得。 c eqFQ  
    cge-'/8w%  
    人活在世上,要肩负着很多社会和家庭责任。追求名利,并不是我们活在世上的唯一理由。对涂博士来说,暂时做不上教授,他还可以是妻子的好丈夫,或者是女儿的好爸爸,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最差的,他还是父母的掌中宝儿。他这么一跳,自己虽然解脱了,却给亲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ft9T&ciD  
    -Bl/ 4p  
    涂博士命丧浙江大学,很容易让人对这所名校的内部管理指指点点。其实,仔细想想,涂博士之死,和浙江大学并无显著性关联。设想一下,假如涂博士不海归,而是在美国遭遇挫折,这种心理素质的他,谁能保证,他不会是卢刚第二? uEBQoP2  
    5k K= S  
    涂博士的一念之举,令海内外华人痛惜,也让浙江大学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倒霉蛋儿。咱来说句公道话,即使是浙江大学有管理不善之嫌,这种问题应该是全国学术界的通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不该指责某个特定的学校,而要从根本上找原因。 [vE$R@TZ0!  
    Us1@\|]  
    我是学医出身的,对这种悲剧,我喜欢先拿医学说事。涂博士自杀前,已经了出现严重的失眠症状。失眠,那可是忧郁症的一个重要指证啊。但有明星个例除外。赵本山常年失眠,是为了让全国人民不失眠。崔永元失眠,是被实话实说折磨得死去活来。咱普通人失眠,一定要引起全家上下的高度重视。失眠是忧郁症引起的?还是一时情绪波动造成的?这事一定要整明白。 `2pO5B50  
    aLV~|$: 2  
    人在睡眠不足时,对事物的判断力是迟钝的,也容易钻牛角尖。如果涂博士的失眠,能引起亲人的及时注意并加与医疗干预,也许今天就会有不同的结局。假如涂博士是因为忧郁症而放弃生命,那又当别论。 6(:)otz  
    D[V`^CTu  
    美国的十月,是“认识忧郁症,预防自杀”月。就连我们这里的高中,都在做着大张旗鼓的宣传。我不知道,这种对忧郁症的公众意识,在中国,是否也在积极进行中? G?>qd}]y0L  
    rU],J!LF  
    涂博士毕业于中美名校,并具备令人敬佩的优秀品质。在我们的中国教育中,优秀人才的软肋,一直被人们忽视。太优秀的人,容易自傲,过分自尊,对自己的期待值过高,同时又缺少必要的抗压能力。一旦大难临头,就会溃不成军,甚至是放弃生命。这种现象,并不是海归的专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份儿。 k"t >He  
    ZmNZS0j  
    时常听说,国内没考进名校的高中生服毒了,没挤进大企业的毕业生郁闷了,没被晋升的教授跳楼了。诸如此类的例子,都说明一个问题,轻生者或者太把功名当回事儿,或者在承担着光宗耀祖的重任,或者兼而有之。 B<A:_'g  
    IoQr+:_R  
    这次回国,我有幸遇到一位事业有成的大官儿。在一次晚宴的间隙,他用怜悯的口气问我,你们在美国为什么不琢磨着追求社会地位呢?天天给美国人打工,有什么意思啊。在中国,咱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名和利啊。 X8 8F>1}  
    )sqaR^  
    如果今日中国真如这位官爷所言,可以想象,在美国净化***多年的涂博士,身处国内这样的大环境中,难免被名利的搅缠而无所适从。 `$H7KIG  
    EH(tUwY%{  
    对于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游子来说,回国做海归,是一个连根拔起的重要抉择。面对海归的诱惑,有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的人深知,没有那个金钢钻儿,咱就不揽那个瓷器活。从涂博士的遗书来看,他海归前并没有弄清楚,国内到底是阴险的虎山,还是个轻松做瓷器的作坊。 K/DH / r  
    [qSQ#Qzi2i  
    一位早期回国的海归创业者曾经调侃说,海归创业成功率有多低?低到分子为1,分母却几乎有长城那么长。这话说的虽然有些夸张,却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海归在中国成功创业不易,大多数人只是在垒分母中的长城,能成为分子中的那个1者,绝对是少数。悲观地说,在美国你做过农民,并不意味着你在中国就能开拖拉机。 QI.t&sCh5  
    fQxSMPWB  
    既然如此,海归在中国折腾,就应该摆正心态,千万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拿自己调侃一下,一切都会柳暗花明。咱不就是为了面包才回中国打工的嘛,要是做不了大腿,咱就做个脚趾头吧。 m^ z,,t9  
    6{L F-`S%  
    涂博士在遗书中说,“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这种无奈,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太有可能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估计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会被彻底消除。问题是,咱这辈子能赶上共产主义吗? W^w d ([  
    o.v2z~V  
    海归回国,属于翻江倒海的时尚行为。除了兴致勃勃的憧憬,海归们肯定会出现初抵美国时的类似文化休克症状。人在哪儿不是活啊,实在无法融入中国的主流,涂博士你完全可以掉头回美国来呀,不一定非在一颗树上吊死。 r|M'TA~:  
    I I&<  
    笔者认识一位回流返美的海归。N年前,他在美国卖房子卖地卖家具,把一家老小义无反顾地带回了中国,大有一股壮士一去不回返的劲头。没过一年,也就是N-1 年前,这个海归家庭却突然集体回流,重新在美国置地安家,落地扎根。究其理由,这位海归大大方方地告诉我们,国内太黑,太残酷、太无信、太无情。这位海归说的,几乎就是涂博士遗书的翻版。但他却没有选择一死,而是重返美国,安于国外的平淡生活。他们一家在美国,现在过得好好的。 EVWA\RO'\  
    +5#x6[  
    涂博士自杀一事,不禁让我想起了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提醒他儿子的几句话:一、学会宽容,二、不争第一,三、爱上音乐。白岩松认为,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在我们的身边,什么都会背叛,可音乐不会。我猜想着,假如涂博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有幸读过这样几句话,那他还会做出轻生这样的举动吗?尤其是第二条,不争第一,就能留住青山再起的实力。不管不顾地争第一,不知让多少人气喘吁吁,甚至是把生命遗弃。 "X`Qe!zk4  
    rYbCOazr  
    不久前,一位海归在我的新浪博客留言。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我似乎听到了一阵轻轻的叹息声。除了这位读者朋友,国内还有无数个海归人士在奋斗。他们当中是否还潜伏着涂博士似的人物?遗憾的是,在可能的悲剧发生之前,我们是无法得知的。 wtq,`'B  
    Vfb<o"BQk  
    他人已逝,无法起死回生。我们这些苟活于世的幸存者,应该从涂博士的悲伤结局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才对。我的观点依然是,什么名利,什么职称,它们哪有你的生命重要! (s&ORoVGn  
    S q<3Rw  
    人在俗世,难免压力重重。学会及时给自己减压,是件利人利己的大事。我琢磨着,赵本山虽长期失眠,但人家咋就那么乐观呢?心情不爽者,看看本山大哥是怎么说的吧: “我们要跟生命共存,要跟生命互动!我们要疯狂!我们要灿烂!我们要真诚地把我们的一切献给所有人……” 。 _<Xg C\4O|  
     70{RDj6{  
    一位网友特逗,他给自己减压的秘诀绝对与众不同。他说,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念藏经:“噢嘛呢哞嘛哄”。这几个字儿翻译成英文就是:All money go my home! h5 j<u  
    9g96 d-  
    咱觉得,管它是藏经还是白岩松推崇的伟大音乐,只要能给咱提神,咱统统拿来,为我所用。俺的指导思想是,如果美国沦陷了,咱就奔中国。要是中国失守了,咱就再杀回美国。实在没地方去了,咱就努力当月球人。咱要像南来北往的燕子们学习,在折腾中成长壮大,在海归大潮中找到自己。 $]Jf0_  
    iFSJ4 W(  
    不管是哥们姐们,还是草根名人们,尤其是海龟土鳖们,都站直了,咱都别趴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千万别动轻生的念头! Bf/ |{@  
    WBa /IM   
    刚写完上面这几个字,今天网上又有了另外一个报道:“湖南在线10月23日消息称,近日,湖南大学一海归博士跳湘江自杀。死者南某,男,1970年生。今年 5月1日刚结婚。据了解,南系以引进人才的方式进入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工程学院的,月薪1万元,工作仅一年。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南某出国留学,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工作,并在海外攻读了博士后学位”。 'w:bs!  
    SGQD ro=l  
    哪位来说说看,海归自杀,到底该怪谁呀?是浙江大学的错?还是湖南大学的罪?还是要声讨万恶的旧社会?谁是旧社会?这还用问,美国呗。 (VEp~BW@-R  
    }H5/3be  
    最恐怖的是,我刚刚收到一个电子邮件。全文如下:悲剧!国庆节前后,归国博士最近纷纷自杀...... _O LI%o  
    2g0K76=Co:  
    看来,为了保住咱的小命,这辈子死活都不能海归了。
    顶端 Posted: 2009-11-02 09:39 | 3 楼
    wildduck
    级别: 论坛巡警

    多谢发贴的人[11830]

     海归博士自杀是"水土不服"吗?

    近日,海归博士涂序新“疑因评职称问题”而自杀的消息成为中国留学生网站论坛上的焦点。这位博士在遗书中说,“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10月23日《新京报》) 9?$RO[vo  
    eJW[ ]!  
      对于海归博士回国任教,从事科研活动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和挑战的问题是:他们能尽快适应国内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吗? u|T%Xy=LU  
    1c / X  
      应该说,由于科学水平不同、国情不同、人们的观念不同,国内的学术氛围、学术环境和国外确实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在中国的科研人员当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普遍。就拿高校的评职称来说吧,就有许多看似很公平合理的“硬指标”。中国的高校职称评定应该说有很多“中国特色”,要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步一步来,不能操之过急。  ; HP#bx  
    Hl/7(FJqc>  
      涂序新是浙大从国外引进的人才,他在海外有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经历,按惯例一进校就至少是讲师。至于以后的副教授、教授评定,应该根据浙大的有关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 j!7Qw 8  
    vn``0!FX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涂序新从归国到坠楼,不过3个月,如果说仅仅因为“职称评定”就“想不开”,发生这样的惨剧,确实让人非常费解。再说,即使涂序新在事业上遇到挫折,难道他就这么“不堪一击”吗? %/Bvy*X&  
    RvR:e|  
      由此,我想到了博士的成长经历。应该说他们的成长一路上铺满了鲜花,充满了掌声。涂序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中毕业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9・11”之前顺利拿到签证,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 a&N%|b K  
    "U*5Z:8?9  
      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说,涂序新刚回国,适应环境有一个过程。学校让他当新生班主任,还让他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正是帮助他适应。但从事后看来,对他的关心还是稍微少了一点,没有注意到他的状态。 O <>#>[  
    xFU5\Zuw  
      由涂序新我想到了当今的海归群体,在一般人看来,他们表面上似乎风光无限:令人羡慕的高学位、令人羡慕的高薪水。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压力、焦虑和烦躁。因此,“海归群体”成为社会自杀的“高危人群”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警醒。 VE*j*U j  
    <$Ztik1  
      应该说,博士是我们社会的一种宝贵的人才资源。对于这样的人才资源,我们的社会应该创造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帮助他们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对于涂序新博士的“离去”确实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同时也给我们的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
    顶端 Posted: 2009-11-02 09:39 | 4 楼
    累斗累
    酒精能清醒
    级别: 圣人

    多谢发贴的人[1762]

     

    原来你都系博士黎咖
    我发现饮佐酒会比没饮酒清醒
    顶端 Posted: 2009-11-02 10:25 | 5 楼
    山风流水
    级别: 强的不是人

    多谢发贴的人[11417]

     

    Quote:
    引用第5楼累斗累2009-11-02 10:25发表的: ^aHh{BQ%  
    原来你都系博士黎咖
    ~{P:sjs U  
    VAs ( .y  
    /BT1oWi1y  
    9 ad6uTc  
    灌水博士? 9T?64t<Ju  
    S/fW/W*/}  
    jq[x DwPG  
    也可以清心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顶端 Posted: 2009-11-02 20:54 | 6 楼
    wildduck
    级别: 论坛巡警

    多谢发贴的人[11830]

     

    是一个在职在读博士生。
    顶端 Posted: 2009-11-02 21:05 | 7 楼
    山风流水
    级别: 强的不是人

    多谢发贴的人[11417]

     

    勤奋好学嘅博士
    也可以清心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顶端 Posted: 2009-11-02 21:16 | 8 楼
    长歌
    级别: 普通人

    多谢发贴的人[109]

     

    搞科研还是留在外国有前途一点
    顶端 Posted: 2009-11-02 22:15 | 9 楼
    肥牛肉
    信望愛
    级别: 普通人

    多谢发贴的人[14159]

     

    涂博士,哎! <xqba4O  
    三十幾歲人一點準備都冇, hfv%,,e  
    就夠胆拖兒帶女漂洋過海, VMF|i B  
    無話可說! W>/UBN3  
    H(&Z:{L  
    在國內工作多年,發覺國家專家太多高手太少, Q6x%  
    能解决問题嘅高手更少!
    I see,I go,I conquer.
    顶端 Posted: 2009-11-02 22:41 | 10 楼
    山风流水
    级别: 强的不是人

    多谢发贴的人[11417]

     

    牛兄嘅博学多才闻名蓝调
    也可以清心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顶端 Posted: 2009-11-02 22:51 | 11 楼
    v6hacker
    爱泡网,泡脚养生专家:www.52paojiao.com
    级别: 强的不是人

    多谢发贴的人[588]

     

    可怜的中国特色博士
    爱泡脚更健康,分享最有效的泡脚药方
    顶端 Posted: 2009-11-02 22:58 | 12 楼
    anomesdia
    本强颜欢笑,却泪已满襟
    级别: 普通人

    多谢发贴的人[1145]

     

    读书多坏左个脑,死可以解决问题咩?
    顶端 Posted: 2009-11-03 03:52 | 13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蓝调粤语 » 新闻资讯



    Total 0.031336(s) query 6, Time now is:09-20 20:49, Gzip enabled 粤ICP备06028238号
    Powered by v6.3.2Certificate Code © 2003-08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