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K()1v] 圖:中大成功研究出一套運算簡易的肝癌風險指數(本報攝)
[oHO
Hp/V 十年磨一劍,香港中文大學用十年的時間,研發出相信是亞洲首套的肝癌風險指數。研究人員根據年齡、白蛋白數量、膽紅素數量、乙肝病毒數量和肝硬化情況五項最重要的肝癌因素,設計出低、中、高三個風險組別的肝癌風險指數,從而識別出高風險病人,優先為他們治療;同時亦可減輕為七成低風險病人進行普查及治療的開支,將資源調配給中高風險患者,可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藥物治療,更有效利用醫療資源。
F>Mr<k=@; 中大腫瘤學系與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在過去十年期間,設計出一套臨床運用簡單易行的肝癌風險指數。中大肝護理中心主席陳力元表示,研究人員於九七年起,跟進一千名慢性乙肝患者,分析出五項最重要的肝癌因素,包括年齡、白蛋白數量、膽紅素數量、乙肝病毒數量以及是否肝硬化,據此設計出由零分至四十四點五分的風險指數,並以此分為低、中、高三個風險組別。
M]s[ "0O 中大其後招募超過四百名慢性乙肝患者,用五項肝癌因素進行評估,跟進十年後,發現顯示被評為高中級的患者,患癌機會明顯較高,而百分之七十屬低風險組別的患者,十年後因肝癌或肝硬化死亡的風險僅有不足百分之三。
$PfV<Yj'B 五項因素訂三個組別
'O1.6*K 本港目前約有五十萬慢性乙肝患者,醫學界普遍建議慢性乙肝患者每六至十二個月進行一次檢查,以超聲波檢查及甲胎蛋白測試來檢測早期肝癌,或以抗病毒藥物降低患癌風險。然而涉及檢查及藥物費用昂貴,對公營醫療系統或個人均造成沉重經濟負擔。
&@'V\5G 中大腫瘤學系與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表示,由於低風險病人在一、兩年內病情穩定,只需定期檢查而毋須接受即時治療,採用此套科學方法設定的新風險指數,可為病人作出更準確的評估,減輕為七成低風險病人進行普查及治療開支,並將資源調配給中高風險患者,更有效利用醫療資源,避免低風險慢性乙肝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