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倾诉
)L
kM,T NEqt).
#5'c\\
?Q ,|e} Y
[ 广州日报:
Xtuhc dzu[ XHWh'G9 我近日在路过小坪时发现在铁路边有一块连接小涌的桥板与众不同,在桥板上刻有“乡试中式第五十二名举人”的字样,而在桥板的右上角还刻有光绪十九年,应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一块上百年的石碑,无论是否有太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但它随意地放倒在小涌上,成了路人的垫脚石实在太过可惜。 过路人黎先生
9uA,
+ 5Z*
b(
R pBlRd{#fL
qru2h #
Na\3.:]z VYL@RL' 白云区小坪村是京广铁路旁的一个村落,铁路与村落仅一沟之隔,近日在白云区小坪村的村民发现铺在水沟上面的“桥板”竟然是一块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举人碑。
v*&Uk'4E @''&nRC1 上百年石碑成了桥板
RxlszyE PPUEkvH
W 白云区小坪村坐落在京广铁路的西面,铁路与村落仅一沟之隔,水沟上一共铺着三块石碑,其中最左边的一条就是黎先生发现的“举人碑”。这块石碑大概有60厘米宽,150厘米高,其正面镌刻的内容是:“光绪十九年癸巳 乡试中式第五十二名举人黄国昌立。”
TcR=GR*cJ EYA/CI 根据碑上刻的日子看,该碑刻于1893年,迄今已有115年。由于石碑被铺在水沟上,所以记者无法看到石碑背面的内容。“再怎么说这也是一百多年之间的石碑,躺在小河涌上任人踩踏太过可惜了。”得知碑石的历史后,不少路人对于这块举人碑甚感可惜,希望能够将石碑重新立起来。
pgCd )J;ny!^2 举人碑原立祠堂前
+#0~:&!9 V@B7P{gH 接着记者走访了小坪村,从村内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黄伯那里了解到有关该碑以及碑中主人的历史,“黄国昌是村里出了名的大人物,几乎无人不晓得他高中举人的事迹。”黄伯说,至于石碑的历史,村里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很早以前这块碑一直立在祠堂的门口,共有两块,石碑的上端则有数个打孔用于插上旗杆。上世纪50年代被拆下来用于地堂的铺设,至于何时石碑来到铁路边成了桥板,老人就不太清楚了。说到这个石碑,黄伯还神采奕奕地说起自己小时候常在祠堂前围着石碑跟伙伴们玩耍,这块石碑不仅夹带着历史的风尘,还缠绕着一代人的回忆。
LEWa6'0rq IbF4k.J 随后记者在小坪村见到了村委的黄书记,谈起村内的举人碑,黄书记有点愕然,他表示作为村委会的干部自己对历史研究不多,该石碑的价值自己并不清楚。不过他也认为,上百年的石碑作为桥板确实有点可惜,这可能是村内缺乏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所致,他们将会在村委会上讨论,是否将石碑重新立起来。
OWqrD@ yb69Q#V2 举人碑研究价值要看碑主
:lNg:r$4 _8
al 记者带着诸多疑问采访了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刘正刚教授。刘教授指出,举人碑是从明清才开始出现的一种记录功名的石碑。到目前为止,刘教授见过的最早的举人碑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举人碑。举人碑在历史研究上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也要看碑的主人是谁,是否有进一步考取功名,官居何职等因素,单单一块石碑的历史价值还是值得商榷的。
*nLIXnm Dh2#$[/@1 刘教授还指出,该举人碑原先立于黄氏祠堂前,而祠堂匾额“介石黄公家庙”是由清代番禺学者陈澧题的字。陈澧于道光六年(1826)考取县学生员。第二年恩科第一,同时诸名士皆出其下。时与顺德县卢同伯、南海县桂文耀、同邑杨荣绪有“四俊”之称,是广州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从这点可以看出,黄家当时是非常显赫的富贵人家,家中有子嗣高中举人,立碑仪式应该会相当热闹。
oBb?"2 ~9 g`kY]lu 此外,显赫家世的举人碑一般会有旗帜、拴马桩等东西做陪衬,而决不是孤零零的一块石碑,这一点与村里黄伯的说法保持一致。
o\&~CW~@~ F{;;
: 举人为何立碑
)Ea8{m! \N? 7WQ 举人碑又叫“帏官石”。明清时候,族人高中举人之后,朝廷允许举人立碑向祖先报喜,给以后人激励。根据家族的贫富程度,举人碑的“豪华”程度也不尽相同。石碑一般会安放在祠堂门口或者选择风水宝地安放。
f?Z|>3.2
U{"f.Z:Ydo 举人碑一般成对出现,上端打孔用来捆绑旗帜。而整个立碑的仪式,应该会根据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Ey'J]KVW MO-!TZ+6
